文:周冲
我们到底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又会和什么样的人融洽相处呢?
这个问题,想必正在困扰许多人。
有人会说,越相似,越靠近。
有人则说,越相异,越互补。
听谁的?
其实都有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征集了一批受试者的相片,通过一个计算机变形系统,调整人的脸部特征。即,把受试者的照片,变成异性的状态。
即,男人的相片,处理成女人的模样;
女人的相片,处理成男人的模样。
然后,把改装后的照片,混在很多照片中,让受试者们从中挑选最心仪的一张。
你猜结果怎么样?
是的,受试者们总是从海量照片中,挑到自己,同时羞涩地表示:这个'异性'是他们最喜欢的。
根据这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我们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的脸是最舒服的,因为,它就是童年时父母的面孔。
换句话说:成年以后,我们会喜欢上与父母相似的人。
而每个孩子,又是父母的缩影,以此类推,我们会喜欢上那个与自己相像的异性。
在两性心理学界,约翰·莫尼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爱情地图。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我们大脑深处,有一组反映我们喜恶的信息编码:喜欢的异性的头发、眼睛颜色、声音、体味、体型信息,以及性格特点。
比如说闷骚型,还是直接型;
热情型,还是内向型。
然后,跟着这个“爱情地图”,我们会按图索骥,撒网捕捞,寻找那个人。
“爱情地图”,主要来源于童年时的父母。
母亲会影响儿子对女性的情感判断和互动模式。
父亲则影响女儿对男性的。
比如说,如果父亲对女儿不吝表扬,充满爱与尊重,那么,她在与男人交往时,就会从容、自信、有趣、游刃有余。
但如果父亲冷酷无情,女儿就会变得不那么可爱和风趣了。
另外,'爱情地图'的形成,也和生活经历有关:和来自相似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圈子、文化背景、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我们会更加自在和舒服。
也就是说,无论外形,还是经历,还是观念,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
因此,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两个人的相似度,代表了他们的相融程度。
越相似,越相融。
越相斥,越有矛盾。
(当然了,相似≠相同)
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有些明明性格不同的人,却能相守一生。
比如,一个美国心理专家说到自己的婚姻,她与丈夫相识,第一面没感觉。
“第一次见他,印象淡得用手轻轻一抹,就能没有任何痕迹!”
而且,对方与她的性格,也相差很大。
一个热情恣意,一个内敛克制。
但是,随着交往日深,他们逐渐相爱。
两人的差异,不仅没成为阻碍,反而激发化学反应,让他们学会了看见、包容、接纳与成长。
比如,当多话的妻子絮叨时,安静的丈夫学会了倾听。
当抑郁的丈夫自闭时,妻子学会了陪伴。
社会学家罗伯特·温奇曾指出:我们选择伴侣,与两人社会背景及性格上的互补密不可分。健谈者往往会吸引一个倾听型伴侣,性格暴躁者可能会寻求一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爱人。
我有一个友人,是一个风光摄影师,喜欢漂泊,长年在路上。走遍万水千山后,与一个宅女结了婚。
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没有和一个同样热爱旅行的驴友结婚?
他说:我希望每次回家,都能看到有一盏灯在亮,有一个人在等。
性情的迥异,并没有成为不可逾越之墙。他的妻子,虽然宅,但观念很开放,她理解他的野心,义无反顾地给予他支持。
因此,在相似与互补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们这样总结:
观念上,越相近越好。
性格上,越互补越妙。
说到这里,应该会有许多人在想:如果找到一个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人,我就一定会幸福。
但实际上,这是个陷阱。
渴望有一个人,能完美地契合你的需求,其实会给建立关系,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
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灵魂伴侣,会在命运的某个地方,等着与你相遇,然后,万事皆大欢喜,尘埃落定,幸福万年长。
我告诉你,这个人,不会来,也不存在。
许多人在关系破裂时,哭天抢地,悔不当初地说:我当初瞎了狗眼,才和你这种人在一起。
这就未免情绪化了。
真相一如明尼苏达大学的WilliamDoherty教授所说:“其实没有什么绝对对的人,或者绝对错的人!”
有的,只有一个个充满问题的人。
想要保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最最重要的,还是在选择之后,学会站在一起,面对问题,与之相处和磨合。
即,亲密时,懂得珍惜。
矛盾时,懂得解决。
解决问题,有千百种方式。幸福的夫妻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一致。
不会一个逃避,一个攻击;
一个选择独自面对,一个选择亲友夹击。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一个妻子与丈夫发生矛盾,总是会离家出走,手机关闭,十几半个月沓无音讯,令丈夫又着急、又抓狂。
这对于妻子而言,达到了惩罚的目的。
但对于关系而言,却正在造成损伤。
因为,她的无节制逃避,使得习惯正面解决矛盾的丈夫,不得不总是面对漫长的冰冷、焦虑和恐惧。
结婚一年后,关系破裂,丈夫决然离了婚。
这么看来,最完美的匹配公式,应当是:身体吸引+相似度+化学反应+解决矛盾的方式。
正如里奇·弗洛姆所说:“夫妻因相似而靠近,因差异而成长,因不断的磨擦碰撞,慢慢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