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山在我的记忆里渐行渐远,其实是自己的脚步太过匆忙,而苍龙山依然稳健。倏然回首,远离的记忆又豁然立于眼前了。
约是一年前的现在,群主领队翻越苍龙山,一路的景色和感受像电影胶片一样已存在记忆里。蒙尘的记忆被这次出行彻底刷新,唤回了《跃上青山拜苍龙,潜入深潭会蛟龙》的豪迈情怀。
大山简直就是一位美女,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妆扮,即使在相同的季节里,她有时清丽,有时迷幻。这是我前后两次看到苍龙山的感觉。轻烟薄雾笼罩里的山体是一种独特的美丽,具有更加迷人的气质,吸引着人们去亲近、去探索。
红旗渠畔、水河村头是这次穿越线的起点,看到周围熟悉的标志,一下子找回了许多将要走失的记忆——影视基地大门,路旁高挂的红灯笼,戏楼山墙上醒目的“道”字,还有苍龙庙,南天门……接天连地的石阶直接把我们送入葳蕤无际的山林,十几个人对大山来说太微不足道了。远离了喧嚣,脱离了俗尘,似乎是在上界,我又一次体验到阒静与纯净的境界。
周围的景色依然是美丽的,有自然的奇石异株,也有人工的铁梯巧接;山腰上的苍龙洞里让人着实感受着炎炎夏日里难得的清凉,那是自然的“空调”,我们正享受着“苍龙”的恩惠。接着向上拔高,不多时便到达山顶了。一座山垴顶部平坦,四周是绝壁悬崖,顶上是离离青草;天高地阔,茫茫辽远。人们便有了丰富的想象:杨六郎演兵场,点将台,饮马池等。有了一个平台,便可承载人们想象的空间。
山顶空旷,道路逶迤,准确的方向较难定位。大概是西南行走,然后猛然折转向北,可一个岔路迷惑了我们,向右走应是黑龙洞方向,向左走则是刘家梯,在疑惑中我们选中了刘家梯。后来仔细回想上次的苍龙山穿越曾走到这里,并与上风豁垴的路线有重合,并且前不久曾两次从刘家梯至黑龙洞穿越,可这次怎么还是如此陌生的感觉呢?不免对自己的识途能力产生怀疑。但我对山路的认识是:正着走是一种感觉,倒着走又一种新的感觉,要想彻底弄明白这山路的来龙去脉还非要下一番工夫不可。就像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一样,要彻识之,必专研之。
暂定目标是刘家梯的那个垭口,努力翻出倒置的记忆,与面前的景象对接。有的点完全吻合,坚定着前进的脚步;有的点似有若无,犹豫着向前的信心。我体会到了“领队”人的沉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找到了新解。终于找到了“下山口”,踏上了向下移行的熟悉道路,心里确知那个垭口就在前面不远了。
多次从垭口经过,但从这里下山还真是第一次。下山总是轻松的,几乎没有什么障碍,1个小时后我们便站在平湖东岸了。
太行平湖就是一位美人,百看不厌,驴友们如蝶趋花,驴行的足迹总是绕着她转;西乡坪已成了驴友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一个据点,见山奋蹄的驴友总是在这里驻足。横跨平湖,在西乡坪就餐,下午的时光就消磨在这一潭碧水里了。
水岸人家本身就颇具诗意,正合驴友的浪漫情怀,这种暗合也许就是驴友们与这里恋恋不舍的内在联系吧。我曾在这里住过,这一次要从这里下水。我对这潭水的热爱已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我必须去触摸、去感受它内在的美好。
我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太行平湖,赞美这潭水,表达我对她的理解和认识;也多次提到过西岸边的西乡坪村,羡慕它依山傍水的环境宝地,羡慕它的宁静与温馨。但我觉得我对平湖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不能洞察人们热爱平湖的深层原因。从一位作家那里我找到了答案,于是茅塞顿开——湖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所有在逼仄中窒息,在红尘中受难,在旅途中疲累的灵魂,有一个憩所。
难怪城市人每到周末便迫不及待地逃脱出来,直奔这一方灵山秀水,原来是要让疲累的灵魂得到短暂的安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