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开过了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接着又到市里参加游行,在学校的游行队伍解散后,心事重重的回到家里,我把学校开动员大会的情况跟爸爸妈妈讲了。同时试探性地征求爸爸妈妈的看法和意见。
妈妈的意见是要我回老家东北抚顺农村,毕竟那里是我们自己的家乡,在老家,那里的亲戚多,熟人也多,在劳动和生活上不会吃亏。
而爸爸的意见,和妈妈的观点正好完全相反,他说:“咱们的孩子一旦回到抚顺老家,肯定是得住在他爷爷家,孩子他爷爷的成分是地主,我们的儿子一旦回了老家,别人肯定会给他气受。给他扣上地主孝子贤孙的大帽子,无论你怎样表现好,都不会有辨认看得见。万一再出点什么岔子,不论做什么的解释,大家都说不清楚。在政治上受牵连,那是不可避免的。势必还会影响到以后的进步。还不如就让他跟学校一块儿下,其结果也许还会更好一些。”
爸爸的一席话,反倒说得妈妈哑口无言。她也不再说什么了。
记得从61年9月到64年的期末,从小学四到六年级,我一直是班上少先队的中队长,学习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深得班主任老师的赏识,在校长那里,我也是很有知名度的。在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对我寄予的希望过高,他总认为我报考成都四中应该没问题,硬逼着我报考成都四中。可我常听别人说起,四中是全省的重中之重的重点中学,能上四中的都是成都市尖子生中的尖子生,虽然我在本校,算是拔尖的,但在成都市那么大的范围内来看,我根本算不得什么。头脑里早就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畏难想法,绝对不敢报考四中。班主任老师曾为此事多次找过我的父母,可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会同意班主任老师的这个建议,决定要我去报考四中。
在小升初的考场上,我的心理负担过重,抬头看着考场前面的监考老师,心里总想到万一考不好怎么办?这思想上一旦开了小差,考试的成绩就可想而知,当然也就不可能考好。后果当然可想而知。好些道考试题,在平时根本不是问题,而在考场上竟然不知所措,考试的最终结果,成绩相当糟糕,不但四中没考上,就连普通的全日制中学也没指望了。
从考场回到家,爸爸妈妈把我好一顿埋怨,说我给他们丢了脸面。我也感觉到这初中是考不上了。没想到后来,被当时的人民北路中学(成都市31中)半工半读学制的建筑职业班录取。到学校报到以后,我才有所明白,所谓半工半读,就是每个学期所规定的学习时间段内,一半时间学习初中文化课,一半时间到建筑工地参加专业体力劳动。
1965年夏季,为了对半工半读学制便于集中管理,成都市教育局等有关单位出面,将我们31中半工半读的学生成建制地全部并入32中。原32中的全日制初中生全部转入27中。我就这样从31中转到了32中,上学的地点就由人民北路转到了西安南路的枣子巷。
1969年元月前后,我们学校里的很多同学家长,他们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具有相当的活动能力,这些人通过各种正规合法的渠道和方式,曾经多次向成都市教育局的有关部门提出过诉求,重点强调指出;就这批读半工半读学制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在校学习期间,长期参加建筑专业技能培训和体力劳动,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比全日制学生多得多的强体力劳动锻炼,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建筑工程专业生产技能,可否在政策上给予适当考虑;让他们不下乡,直接到建筑工地当工人……
迫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成都市教育局革委会在当时极左思潮的控制下,其下属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他们不可能为我们这数百名半工半读的初中生,去承担那些不必要的政治责任。通通地采取了一刀切的简化办法。市教育局革委会迅速召见了学校革委会,军训团和工宣队,还有部分学生家长的代表,针对我们学校八百多半工半读学制建筑专业班的学生是否下乡的问题,做了最后总结阐述;
根据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精神“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动员一切力量,说服城里所有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在这里,成都市革委会分管教育的领导们再三强调的重点在于: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一个动员。这个代价首先包括了这批非全日制初中生的各位家长们,要他们付出代价,股权革命大局,不要斤斤计较自己家里的得失,要不遗余力地花大力气,动员自己的半工半读子女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说革命就是要有牺牲,要大家明白,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大家付出代价是值得的。
成都市教育局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我们的校领导和我们的父母代表们专门做出了政策解答。毛主席说的是:“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这里说的是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这个初中毕业,它所指的是宏观意义上的所有的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主体的重点范围包括了:所涉及到的全体初中学生和学生家长,他们都必须要站在国家防修反修百年大计的高度,从千秋万代确保红色江山不变颜色的战略高度来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理解和加深理解。所有的初中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充分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备战备荒为人民紧密相连的重大战略作用。大家不能狭隘地强调你们学校半工半读学制的特殊性。个人的利益最终要服从于革命事业的全局利益。
要来一个动员,那么这个动员所能包含的主体将会是更大的。它所囊括的内容就应当是更深刻的,那么范围应当是更广泛的,声势更大,规模更加庞大。作为构成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需要参加进来的的人员构成将会更多,牵涉到的面会更加宽阔。(以至于发展到以后,小学毕业的超龄生也都变成了知识青年,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主要组成之一。)所以,这个初中毕业的子女势必涵盖在所有的全部范围。包括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多种学制在内的所有初中毕业生。
处在全面贯彻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在全国的范围内,至上而下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高潮的时期,上不上山,下不下乡,已经成为考验我国每一个部门和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否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否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的大是大非问题。
在我们学校里,几百名半工半读学制的初中毕业生是否下乡,经过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如此这般无限拔高上纲上线之后,不下乡的退路被彻底堵死了。我们这800多名半工半读学制的初中生,就这样被强行和那些全日制的初中生合并一起,全部列入了必须要上山下乡的整体序列范畴。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步步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我们这帮初中生,为了尽量减轻家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确保全家在上山下乡的问题上,不会去承担那个不革命的严重后果。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激情,纷纷效仿革命先烈,开始向往着着,能早一点跨出学校课堂,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革命化道路。懵里懵懂的我们,在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涌动下,我们纷纷涌向校领导办公室,拿来笔墨纸张,向学校领导写出上山下乡的决心书,已经贴满了教学大楼的全部走廊的围墙,大家都将以自己写决心书的实际行动,积极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行列,踏上与贫下中农相结合革命化道路。不久,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练就一颗红心。
说句大实话,在那个时候,愿不愿意上山下乡,已经不是你个人私下的意愿,那是大势所趋,你就是想着不下农村,,你又不能公开说出来。下不下乡,那绝对不是由你个人能所决定的了的。把话说得再直白一点,对于上山下乡的事。任何初中生都是躲不过去。不妨把话再说的通俗些,你下也得下,不下也得下。何况在学校里,在全校的学生们中间,已经涌现出了一个好榜样。她是谁呢?
原成都市32中初67级5班下乡知青石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