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刚才终于读完了三毛的这本《撒哈拉的故事》。
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在《360个人图书馆》中,读到了一位馆友分享的迟子建的一篇长篇散文(可能不算长篇,但对于800字作文来说,已经够长了)。内容大致是悼念她丈夫(是魔术师),以及写她坐驴(或牛,不清楚了)车去住宿的。当然,还有很多事,写了一大篇,就不详列了——一方面,自己记性差,忘了大部分;另一方面,不想花篇幅去写与本题无关的东西。但是它的确是我读到过的最优美的文章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我是在《掌阅》上搜到的。因为在《掌阅》,确实没有找到迟子建的第二本书。输入了“迟子建”三个字,除了她本人的信息,就只有一本仅有的书,确实少得可怜。不像三毛,可以有三四本。而且我不喜欢迟子建仅有的那本书说教式的文风,所以读过一两篇的开头,就连同源文件一块删除掉了。
当然,我也反感《撒哈拉的故事》用她丈夫的名字来开头。因为之前在高三吧,看到过她与之夫的合照,一个是东方美少女,一个是外国“奴隶”,看起来极不相称,完全是硬拼的鸳鸯。一想到那照片上吃“嫩草”的“老牛”,就恶心。于是厌恶三毛竟然用这样一种方式迎接我这读者。
但,我被她的文笔完完全全地折服了,被征服的我才想起吸引我点开此作的“脍炙人口”四个字眼。第一次读大家之作,的确是进到了真正的文学世界。之前所有读过的包括至高三的课文在内,都被我鄙夷它们水平竟然如彼“低劣”,恨自己不早些拾到“真金”。全被之前的文章狭隘了我的内心世界,当然,也蒙蔽了我的双眼。于是对三毛的文笔心生崇拜。
很快,试读的部分到了头。但我不想停止,于是支付着购买了——全本下载,我要像一项评论那样——“一口气读完”!
她带我喝到了撒哈拉威天台上储的臭水;看到了荷西无助地趴在石头上;听到了姑卡被公开夺去贞操的幸福呻吟;知道了奴隶与包身工差不了多少,且没有工资,和他(哑奴)的有家的幸福。
三毛亲口说的:荷西像个男子汉。但在读到后面信笺中有关荷西考得证书,她说有了文凭,就不愁吃饭的语篇前,只认为荷西是位陪衬在富家千金身边幻想着幸福的怕老婆者。
或许,三毛真的是在流浪。但我更认为她是在花钱去挥霍,花青春去旅行,包括荷西在内,都是她旅途中的商品。而她眼中仅有的,是她的富爹爹、富姆妈,和那个花钱以“万”为单位的家族。
然而,我真的喜欢她的文笔。作为第一个到撒哈拉的,稳稳地摘到了这领域的“状元”桂冠的中国女人,三毛不放弃中国国籍,因此她是爱国的;敢于同沙漠迷宫中的低级人周旋,因此她是大胆的;敢于抵冷救夫,因此她是重情的。
我并不想这样评价一个传奇的作家,但若不如此,我没有什么可写。
第一次走进一位作家的内心世界,真的是大开了眼界;第一次与一位作家如此亲近地接触,真的很恐怖。我读她的作品,有时我就是她,她认识着她自己,也犹如我认识着我自己,所以恐怖更加恐怖。加上包着白铁的铜片那章,昨晚简直不敢在暗去的太阳能灯下的书桌前多留,睡觉时不伴着台大教授刘少雄学者的《东坡词》,就不敢独眠。
好在今晚全部读完,读后感是要写的。也许是览到书馆中有“不写读后感,枉读一本书。”的一个评论的原因,也许是几天来从未动笔写过一篇文章的原因,亦或是电子书看太久了,开始疼眼皮尖(不过写到此时,全不疼了,只是额头困了)的缘故。然而,好在我是写了这篇读后感的,纪念一下也好。
2018年11月23日21时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