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物质的“意识”,是源自于自身的精神或者思维,也可以认为是脑;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物质的“意识”,源于外在的某种能量或规律。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几种“原初物质”组成,比如东方的金、木、水、火、土和西方的水、火、风、土两种具体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运动都是由于“机械运动”(外力作用),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按照某种定理、定律,在相对恒定或固定不变;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尺,认为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综上所述会发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两者交感相错,彼此交融、错杂;它们二者又对立制约,相互要驳倒对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它们还互根互用,互为另一种观点的根本,无法脱离另一种观点而单独存在,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又运用另一方的论证方法;而且他们也存在消长平衡,在不同历史条件、社会阶段下,轮换着占据“上风”;并且他们有时还互相转化,比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又被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拿来转化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其实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只有相对怎样;没有越怎么样就越好,只有适度最好。适度不一定偏“激进”,也不一定偏“消沉”,更不是中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点。
意识与物质,他们同时产生,而且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社会最有利的发展,需要唯物与唯心之间最适合的一个点,而不是两者中的某一方。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他们互相曲解对方,但又无法完全脱离对方的理论。意识与物质本就同生共灭,生命静止,这个本体的意识也就消失了,意识丧失,这个个体也就不是原来的个体了。
哲学的本质是“思考的学问”,而不是争论、辩论的学问,更不是要否定别人。经过历史的长河,思考出重要成果的人就是曾经的那些哲学家,哲学家也就是“思想者”,我们需要站在这些前辈“巨人”的肩膀上,拥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思维模式,去看向更高、更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