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亲情文章
文章内容页

父亲(中)

  • 作者: 八千里路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6-14 00:00:00
  • 被阅读
  • 小时候,我经常看见父亲把两只手搁在他那满是胡茬的脸上,扩成一个喇叭形,边走边喊:喂----,在家的劳力和妇女,都上村东拉机器去喽------拉机器并不是把机器放在车上拉着走,而是用一根手腕粗的大揽绳一圈一圈地绕在机器的轮子上,许多人拉着绳子的另一头蹬蹬蹬快跑,只见扬水站屋顶上连接机器的排气管,突突突冒出一串烟雾,这时,开机器的五哥一扣减压,那个乌黑的大机器便轰地一声鸣叫起来。那机器的轰鸣声,能传出两三里路远。机器拉动着水泵,慢慢加大油门,那个我们小孩子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水管子,便忽地一声喷出一股大大的水柱,哗哗地流进石头砌成的大水池里,再从大水池里经阳渠把水送到各个田间地头。小李庄人用心浇灌、经营着这片土地,农业生产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十里八乡的人都羡慕、嫉妒。

    每年小麦到了灌浆期,父亲就让大伙儿把夏作物的种子提前播种在麦田的间作行里,然后再浇上一茬水,苗出齐了,麦子也该收了。真是一举三得的大发明呀:麦子增收了,夏苗播期提前了,三夏大忙减轻了负担。据说县里还专门为此召开了现场会,让全县人民都学习哩。为了鼓励也为了肯定小李庄在农业生产中做出的成绩,县里把农科所研发的一个玉米新品种交给了小李庄人试种、繁育。父亲可真把它当成了宝贝,在试验田里搭了个窝棚,日夜守候在田间。他和支书让全村人都出谋划策,精心培育,仔细照料。果然,小李庄人不辱使命,用勤劳和智慧,使这个玉米新品种的优良性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亩产800斤的好产量。这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的数字呀,这个消息几乎轰动了整个鲁西南。这个玉米新品种就是曾经名赫一时的八趟白。据说,当时来换种子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还来了记者。有一个比我小一岁叫臭孩子的,他小时候长得又白又胖的招人待见。他爸爸抱着他在换种子的人群里看热闹,记者拿了一穗大玉米棒子让他抱着。小臭孩子那时刚刚会跑,那个大棒子几乎跟他一样高,他实在抱不动,累得他呲牙咧嘴,哈喇子流了老长,记者抓拍下了这个好玩又好笑的镜头,还发表在一家报纸上了呢。

    也许是因为这些吧,这位林书记开着吉普车在全村庄稼地里视察了一天,把此来的目的告诉了支书。原来,这个林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获知,肥城那边有一个高粱品种叫老来白,产量很高。也许是新官上任要急于搞出点成绩来,他通过有关部门搞来了一些种子,决定在小李庄搞试种。谁知道他是不懂时令还是其他啥原因,当他来寻找试验地块时,小李庄已是遍地翠绿,玉米苗都齐腰深了。他哪里能甘心转到天黑,终于找到了一点希望,但这却使全村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支书,父亲听完他的叙述,很忧虑的说:小暑都过了五天了,再有不到一个月就立秋了,种庄稼还能行?

    行个啥,立秋十八天,寸草都结籽,这会种,可晚了三春了。这个林书记不是庄稼地里长大的人呀。菊婶给睡着在凉席上的孩子扇着蒲扇说。

    是呀,我看呀,到霜降,这高粱也开不了花。双胜哥也说。

    咱大沟北那块麦茬地,还得栽插地瓜秧哪,一冬天的口粮不能就没了呀?燕青哥惋惜地嘟哝着。

    就是

    就是大家都说。

    所以,让大家商量个法子嘛支书依然无奈。

    大排水沟六支渠,是县里水利网络中的一条大支渠。它在全县绕了几个弯后,最终通过小李庄西北角与小运河堤交汇,由一个大水闸泄入小运河。在六支渠与运河堤交汇的西北方,有一个三角洲地块,大概四五十亩地吧,林书记选中了这块地做实验田。原因是,这块地没有播种任何作物。由于大沟的阻挡,这里成了村里唯一的一块不能水浇的死角。也由于挖沟时土方抬高了地势,土质都是地下生沙土,肥力不够,也容易干旱,是一块不太理想的庄稼地。村里人每年收完小麦,忙完所有农活,才抽出手来在这块地里栽插上地瓜秧。收了地瓜,再种上小麦。小麦虽然长不好,地瓜却收的不错。地瓜不怕旱,耐贫瘠,有点雨水、有点肥就能有收成。小李庄虽然号称800亩耕地,但人均只有一亩多地。生产虽说搞得很好,但每年的夏粮征收要拿走百分之六十的小麦。秋粮虽然不征收,但是,种子、肥料、柴油、牲畜料,乃至家家户户的油盐酱醋,孩生娘满月的不都是花钱的项吗?所以,大家的日子还是不富裕。地瓜是大家冬天最好的口粮,削皮,剁块,下到锅里煮熟,拿玉米面一勾兑,甜甜的,面面的,吃上两碗,很是不错。人们都风趣地管它叫做代食品。这代食品使大家省下来点粮食,维持着生计。今天,林书记要拿它试种他那个不靠谱的杂交高粱,大伙心里真得嘀咕嘀咕。

    不行,坚决不能种高粱,这没有水,没有肥的,能有啥收成?

    是呀,地误人一时,人误地一年哪。看来大家都反对种高粱。

    开机器的五哥站起来,那咱们要是强行栽插上地瓜秧,林书记能干吗?到时候还不得游支书的街呀?他的声音颤抖着,好像真的看见在游支书的街一样。

    我不怕!支书坚决地说。

    啪,父亲一拍大腿,像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猛地丢掉了喇叭烟头,把他的大马扎往后挪了挪,走到老贵跟前:后半夜,你和燕青骑车去东平买地瓜秧去,争取早晨八点之前回来。我带大伙去栽插地瓜秧,你就去梁山卖牛去,天不黑别回来。他找不到你,也拿大伙没办法。

    就这样。

    就这样。大家都赞同。

    支书不同意躲出去,但大伙群情激昂,他只好不做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