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演讲致词
文章内容页

2017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2000字

  • 作者: 创业励志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6-25 14:36:00
  • 被阅读
  •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2000字一:

    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讲究的也是工匠精神。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拾工匠心,重塑匠人魂,是助推“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转型的先决条件。

    把新西兰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再用日本洗涤液清洗餐具,出门散步把孩子装进德国产的童车里,洗澡时则帮孩子擦上法国产的沐浴露。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全球采购婴童商品”似乎已经成为喂养孩子的“必修课”。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内地“海淘族”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560万人。

    “海淘一族”迅速扩大的原因,绕不开的是公众日益提高的质量安全要求和目前国内质量水平现状的矛盾。中国制造曾经有不错的口碑,行销欧亚,是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然而,如今不少中国制造企业将营销视为救命稻草,大部分企业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把匠人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来找回消费者的初心。

    历史:工匠精神让外国人海淘中国产品

    截止2017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在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有六必居、张小泉、同仁堂(600085,股吧)、陈李济等,屈指可数。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在那几个国家?要知道,德国半数劳动力持有技工证书,声望比肩大学教授,他们才是奥迪、宝马、奔驰等德国制造的保障。

    技工是精工制造的基础,很多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踏实、坚毅以及精益求精等品格就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讲究的也是工匠精神。《庄子》云“技进乎道”,“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事情有近乎强迫的专注、坚持。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大量卓越的工匠,典型如善于解牛的庖丁、精于木工的鲁班等。庖丁解牛时,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回答说:“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这就是工匠,当技艺到达了一定的境界就能够增强精神的意志,以达到技艺与精神更高层次的配合。

    明清时的家具和景德镇瓷器,那更是“不疯魔不成活”的产物,一个物件的品质绝对追求完美,达到极致。正是工匠文化锻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奢侈品,那时我国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那时的工匠在中国传统社会享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那时的“海淘”是外国人在海淘中国产的奢侈品。

    现实:工匠精神缺失应引企业反思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行,中国曾经陷入经济短缺的境地,只要生产出产品,就会有人买,甚至是供不应求。久而久之,粗糙平庸的审美与制造水平被沿袭下来。

    工匠精神的缺失和“凑合用”的思想,使很多中国制造企业远离了产品一线。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抡锤之前,依旧有人建议:冰箱有点瑕疵,便宜点卖给中国人吧!这个故事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显然,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拿智能手机为例,苹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后,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可见,中国制造在硬件细节、品质标准上都无法与国外优秀企业同日而语。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于是,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即便过关,也是那种要求极低的标准。

    在制造业,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制造企业管理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进工厂、讨厌制造业,因为年轻人觉得在制造业不仅看不到前途,而且收入低。人才的流失,使得企业即使有工匠精神,却无法传承。产品质量差,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无暇顾及员工收入,更无法投入成本去照顾感情,员工归属感下降,拉动离职率走高……中国制造企业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消费者对物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有了更加挑剔的眼光。在这个时候,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人们渴望由工匠精神打造出来的产品。

    未来:工匠精神助推优质制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助推“优质制造”,实现辉煌的“中国梦”。

    五一期间,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中描述了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最为叹服的是,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高凤林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传统的工匠精神重新发扬,并且发扬到极致。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工作岗位,若是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不仅完成了个人价值的释放,也托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重拾工匠心,重塑匠人魂,是助推“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转型的先决条件。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不管面对什么工作,如果都能发扬一点点工匠精神,那么实现“中国优质制造”指日可待。现在,不妨让我们来读一读威斯敏斯特碑文中的这段话: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决定改变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国家,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我现在可能已经改变了家庭、教会、国家,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

    是的,很多事急不得,我们得等它自己熟。让我们拥着那一丝匠人情怀,去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2000字二: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么?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现了香蕉、荔枝、龙眼、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处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处当属细节,香蕉的饱满、荔枝的粗糙、小鸟的顾盼,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让他从小涵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队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的“样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8代,为大清帝国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采用电动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创新,在长50米、高9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计让雕刻物“凸”出来,成为砖雕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砖质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砖雕镂空较浅,此壁镂空度极大,深厚而面广,景物内部结构通空如蚁穴,把镂空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传承,一份责任

    传统工匠讲究师徒之间口授心传,随着老一辈工匠离去,后辈一旦跟不上,这门手艺就有失传的危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岭南砖雕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面临着制作材料的枯竭,还有人才断层之虞,能够掌握在砖上进行雕刻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如再不重视,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砖雕这种岭南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不让砖雕后继无人,何世良成立砖雕工作组。由于砖雕市场日益萎缩,愿意学艺传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不但砖雕,包括岭南风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现代建筑冲击,人才不足而日渐式微。何世良举了一个例子,某单位需要设计一个传统岭南戏台,但许多设计院都无法胜任此项任务,这个侧面足以窥见岭南风格特色建筑的尴尬现状。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说明。坐过广州地铁的人都听过“车门即将关闭,谨防夹伤”这句提醒,可谁又知道,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引进国外屏蔽门时,单维修一扇屏蔽门就得花8万元。9年后,经过广州工匠努力,维修价格已降至不足1万元。2017年起,广州地铁工程师成功促使屏蔽门国产化。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见一斑。“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2017年的54.2%提升到2020年的70%。从这个战略高度,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还要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实践,为广州打造先进制造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计划5年投入约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政策先行、资金到位,广州将成为人才洼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将为广州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2000字三:

    大家好!

    就目前的大环境下,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截止2017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结果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我第一个总能想到瑞士手表。百达裴丽、朗格、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顶级豪表,全都产自瑞士。一块手表价值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高铁速度世界第一,拥有的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却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7,却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尴尬处境。西门子公司总裁说:“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生产出更多与制造业强国质量同样过硬的产品,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在新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许多人叹惜中国产品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利润,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长期存在价廉物美的产品,超额利润永远是对产品创新的奖赏。激励万众创新需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重赏创新成功者,宽容创新失败者,坚决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遇到问题绕着走”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应在于每一个人得身上和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稻和盛夫的经典自述,他说,“当你把一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最后,希望大家把博实扛在肩上,产品放在心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实早日实现自己的企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