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它可以成为风格别致的竹楼,凉爽的竹床、竹席,别有新意的艺术品,还能煮出满口生香的竹筒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竹,是一首无字的诗
我对竹子的酷爱源于外婆后院的那片竹林。踏着晨光,漫步于竹林小径,看那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繁叶之间。罝身于这样的世界,让人心旷神怡,忘记一切烦恼。
我爱竹,爱它那洒脱的身姿;爱它那挺拔的气势,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爱它刚柔相济的品德。我更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青山有竹则更青,水旁竹林则更秀,农家小院有几簇竹会把小院点缀得更加生机勃勃。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会给哪里超凡的风韵;生在哪里,便会给哪里染上脱俗的情趣。优雅清静,令人赏心悦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强,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扎根于峰峰岭岭,沟沟壑壑,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固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不改变自己挺拔的站姿。风雨过后,依然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依然心无杂念“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兔撩蜂和蝶。”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艺术的美感。而是因竹的自然天性,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不畏世俗的颠覆,不畏尘世的打扰的优秀品格。给我以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无论是在出行旅途的车上,还是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只要看到竹子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感到无比的亲切。总会情不自禁地和竹拍个照留个影。还会?一些竹叶带回去,吹干,做成一味中药--淡竹叶。在我心烦难眠的时候,用淡竹叶和莲芯冲泡一杯淡茶,清香祛火,助我安眠。
我爱竹子,可是我居住的地方无鸟鸣之乱耳也无草木之渐眼的“世外桃源”,无法目睹竹那清雅修长的身影。日日囿一种爱竹的状态,所以我爱在空假之时,种上几盆文竹,插上几株富贵竹,让家中有竹的气息。还在居室里挂上一幅“居中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的”对联。人们常说:“喜画梅,怒画竹。”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会在心情特好的时候去写竹。铺开宣纸,拿起毛笔,蘸上墨汁。
然后把自己脑海里的竹慢慢地用小楷的笔法,认真地写每一片竹叶:人字;个字;分字;介字;川字;高飞孤燕,晴竹;雨竹;雪竹;风竹……竹的千姿百态,感受竹的翠;感受竹的柔;感受竹的洒脱;感受竹的清雅。抒发我对竹的情怀,体会大自然带给我的惬意。感受郑老先生“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闷中闲中有伴。”的美好画面。
我爱竹的自净自清,我爱竹的自善自美。
对于我,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是永不消失的春天!
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竹韵清音
前年搬家,院里多是野草,叫不上名字,想种些竹子总是没时间。今年已经到了夏天,?ahref='/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怀闪恕=眨叶痢妒浪敌掠铩罚吹饺蔚⒓虬疗迫簧窕幔熳骷恰?/p>
一千多年前的晋朝,在一座山里,一群文人饮酒作乐,写了一些诗,然后由其中一个人作了序,一下子就名垂千古了。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乐的地方在会稽山。为什么在那里玩呢?因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晋朝的士人们喜欢竹子,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尤甚。王徽之在做车骑将军桓冲的参军时,住所随时搬迁,但不管住在哪里,居处不可无竹。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有一次,王徽之应召赴京,船停在一个渡口,恰好遇到桓子野骑马路过。随从告诉王徽之,那就是大音乐家桓伊。桓伊与徽之素昧平生,徽之也不下船,遣人谓桓伊:“闻君笛艺高超,能吹奏一曲吗?”将军桓伊忙于军事,常人殊难一闻。听说船上是徽之,桓伊便下马近渡,出“柯亭之笛”,奏《梅花三弄》。一弄梅花含苞放,二弄寒潮飘暗香,三弄风雪逼梅劲,其音由婉转而急切、而清扬,船上人或坐或卧,鸦雀无声,神思俱入云霄之外矣。桓伊曲罢收笛,更无客套,各自回去。
君子之交,在以意会。兴之所至,虽千里也往;兴之所收,虽面对无言。
徽之在山阴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下大雪,开轩酌酒,四望一片银白,慢慢吟起了《招隐诗》。诗曰:“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禽。白雪停阴冈,丹葩耀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吟罢四顾,一片寂然,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安道。安道尚在剡州,徽之遂坐上小船,乘雪去剡州,天明才到。到了安道门前,徽之望了一望即命返回。人问其为什么不见安道,徽之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人们向往魏晋风度,真正可以学的不多,潮流所向,非人力可以扭转。比如喜竹,今人弄一盆文竹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神往流觞曲水了。且看徽之怎样喜竹:徽之过吴,听说一家芳竹满庭,便备好车马,径造人家。远远便望见一片烟竹,下车后也不跟主人打招呼,一心看竹。主人听说有客人赏竹,忙洒扫院庭,备香茶等候。
徽之不问主人居所,只是看竹,兴尽欲返,已是黄昏。主人也不说话,只是关上院门,堵住客人。徽之转首,主人微笑而待。方相与登堂,品茗论竹,尽欢而散。
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山中的那些竹
作者:王康年
竹,以其特有的品性,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和传世佳作。
竹与地质本不相干,因为对竹的那份特殊情感,跑了二十年地质我,渐渐明白,竹之精神,已烙印有我们一代代地质人的身影。
对竹的情感,还要从儿时说起。在乡村成长的童年,生活之清苦,一年两年也很难吃上一顿肉。有一天,母亲不知从哪挖来两棵连根的甜竹,栽在了屋旁的小河边,告诉我们明年就能吃上竹笋!那时起,我们姐弟三总是蹬在那小河边,瞪大眼睛等啊等,盼啊盼……次年夏天,第一棵竹笋破土而出时,母亲为我们炒上了第一碗竹笋,那时缺肉少油,那一顿,我吃得可香可香!那是我记事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至今仍有余味……
后来竹子篷篷勃勃长成了一簇簇,后来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地质学校,后来怀着对家乡竹的思念,我恋上了画竹。读中专的日子,课外时间我都耗在了练习画竹上,没有老师,没有启蒙人,简易的教材,简陋的桌子,不知废了多少支毛笔,不知画了多少张旧报纸。
后来十九岁中专毕业我踏上了地质行业的旅程……
踩着前辈走过的足迹,踏上老地质人未走过的地方,在老地质队员的带领下,我们穿越原始森林,爬过悬崖峭壁,淌遍溪河沟涧,跑区调,搞勘查,取化探,淘重砂,打过游击*,睡过牛棚,啃过饼干……苦了累了,我们会唱响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嘹亮歌声久久旋荡在那山山水水;夜深了鸟儿静了,我们会哼起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山风掠耳中我们渐渐进入梦乡;渴了饿了,捧上一口山泉,啃下几口饼干……忽然间,我会想起家乡的竹,那时那刻,才发现,山之巅,峭崖壁,坡岭间,谿壑缘,泉涧边,处处是竹!处处长竹!忽然间,心中豁然开朗,精神倍增,快步向前……那时起,我又喜欢上了山中的那些竹。
渐渐地,不在野外的日子里,我会想起山中的竹;渐渐地,我成了一名成熟的地质队员;渐渐地,我终于懂得……山中的竹啊!你没有豪庭大院中竹的那份清逸幽雅和富丽高贵,但你坚韧挺拔,直冲云霄!更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更经得起风霜雪压,更经得起严寒酷暑!“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你有博大的胸怀,你有豁达的胸襟!你“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你心无杂念,你甘于寂寞!……山中的竹啊!你的品质,在历史长河的千锤百炼中,已烙印上我们地质人的身影!你的精神,也是我们一代一代地质人的写照!
于是,我对竹的那份情感有了更深的拓升!更深的想恋!……后来,每次提起毛笔,我会想起山中的那些竹,笔毫间,墨汁里,宣纸上,都寄托了我对你们深深的思念!
后来,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站在那一簇簇竹旁静静地回想,回想起美味的童年,回想起艰苦、单纯和快乐的野外生活,想起山中的那些竹……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相关内容
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竹,是草的最高境界
竹无花,却常绿于春夏秋冬;竹有节,节节为空,持空心看尘世间烟云琼梦,繁花惊滟,无求自是品高,大有我自独笑苍风中的清骨气节。植根于或贫瘠或肥沃的山川旷野,不媚不妖,满目苍翠坦然的顶立于天地之间。
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山风穿林,那淙淙滢滢的丝竹之鸣,如天籁之音、古筝绕风,闻之莫不使人耳清心洁,有竹居之静雅,月影疏斜潇湘竹,清灯秋烟阶苔藓,香消玉断谁来伴?
幽院落花荻秋冷,这样幽静的夜,临窗的女子迎风而立,轻启红唇将一管竹笛吹得如痴如醉。庭院花自纷落,唯有窗前的竹在月影下轻拂相思。
清韵浮掠,暗自消魂。也可林间月下一壶酒,邀三两高朋挚友琴瑟和鸣,推杯把盏,谈古论今,笔墨纸砚弹指间诗词会萃,江山云月描于丹青。虽是竹扉陋室,却也唯吾得馨。人生如此,岂不妙哉!
也有诗云:"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走在路上,清脆的竹杖声合拍敲击着青山渭水,斑斓的故事快意江湖,放歌天涯回音激荡,脸上的汗水,脚下的山麓,都如众山小般空阔透天。
独钓寒山雪,使人无由的想起闲云野鹤般的老者,披蓑衣持冷杆,在满山遍野万径人踪灭的冰川江河里无勾垂钓,任平生烟雨散去。仁者乐于山,智者乐于水。吾独乐于竹的从容淡定,傲不争春,喜其如草的空怀境界。
《竹是草的最高境界》是在网上看过的文章:我想竹之所以是竹,最主要是因为它有一颗竹的心。常常有人会说生活过得好坏决定于一个人的心态!我觉得这样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太多的时候,确实是心态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日子总是在平平淡淡中流逝,淡得像白开水。我也经常在睡前,躺在床上拷问自己的心灵,难道这一程的生命真的就要这么走过?
记得有一句名言:“往往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想想确实有道理!既然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的客观环境,我们的抱怨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象竹,它虽然和草生长在同样的环境中,,却从来不抱怨自己是草,也从不迁怒于周边的草,他聪明的将自己一径的拔高,草们的飞短流长奈何不了他,他憋着一股子心劲儿直往云霄上窜。
当他和兰天白云青山小鸟近距离对话时,周围的草谁也不能对他侧目、撇嘴、冷眼、讥讽。他融于草,而高于草,他是最睿智的竹,是草的最高理想……它没有对环境做出任何抱怨,可是它还是长成了美丽高高的竹子,因它拥有一棵竹的本质,而我们要做的也正是让自己修炼出竹的质。
如果你不甘于仅仅是一株平凡的小草,那么你就要停止无谓的抱怨与不满,从修炼一颗竹的心开始。不要怕埋没于周围的荒草中,只要心怀竹的美丽梦想。
精选关于竹子的散文随笔:竹韵
我特喜欢竹子,曾经设想过,待到晚年退隐山林之后,或回到原籍农村,或选一处山乡僻壤,盖两间茅舍,植数丛翠竹,再种一架葡萄,养一池金鱼,过一过类似“桃花源”式的生活。其间,竹子是灵魂。竹子挺拔的身姿、贞洁的品德和超然世外的清高,颇具君子之风,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称颂。我常常自称书生,自然也难以脱这个俗。
我接触竹子久矣!还在上个世纪中叶,我就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家院墙的西边有一处竹园,有五六亩大,长满了指头般粗细的竹子,青枝绿叶,密不透风。这里是鸟兽动物的天堂,也是我们儿童的乐园。麻雀、斑鸠、翠鸟、酸枣鸠和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在这里筑窝、嬉戏、鸣叫;野兔、刺猬、夜猫、黄鼠狼等常在竹林间出没。我和伙伴们在这里捉迷藏,打麻雀,撵兔子,捉刺猬,有时一玩就是大半天,甚至忘寝废食。偌大的一个林子,角角落落我都钻得滚瓜烂熟。有一次我家一只鸡夜里被黄鼠狼拉去,母亲说也不知道拉到哪里去了,我说肯定在竹园西南角那一片铺满厚厚的竹叶里。我天明去找,果真在那里留下了一地鸡毛,鸡肉都被吃光了,连骨头也没有留下。
这一片竹园,还是我们家的一部分衣食之源。父亲常常在竹园里剔除一些年老的竹子,于农闲时节捆绑牵扎,缚成扫帚拿到集市上卖,换些零钱买些油盐酱醋。有时还将一些长得较粗的竹子破成竹簚儿,编成竹篮,或者窝成筢子,以作家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农村实行了公社化,这片竹林也在强调以粮为纲的运动中被平为农田。那时,我已经远离老家,落脚他乡多年了。
离开家乡以后,我先是上大学,学文学;以后参加工作,搞得还是舞文弄墨的工作。新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性质,使我对竹子又有了新的认识。竹子对于我们的生活,不仅有我幼时所经历的娱乐、使用价值,还有更高一层的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就是它的形态、结构、习性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有某种相似之处。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形态和耐寒、坚劲、不择地而生的品质,正好与历代知识分子追求清高、气节、坚贞、虚心的韵味与意境相契合。
赞美竹子的诗篇以唐朝为盛。在此之前,晋朝就曾有一批文人倾情于竹子,据史书记载:“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他们自号“竹林七贤”,以比喻自身高洁不同流俗,但并没有留下什么咏竹的诗篇。到了唐朝,歌颂竹子的诗篇渐成井喷之势,其内容大多为赞美竹子耐寒、坚贞品格的。如:“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王禹偁),“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许浑),“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贾岛)等。也有的把竹子的坚贞与人们对爱情的忠贞相联系,写出了““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李商隐)和“斑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的诗句。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以竹子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以后颂竹的诗篇虽不绝于史,但直到清朝的郑板桥时才又达到一个高潮。郑板桥淡泊名利、不攀权贵,常以竹子自喻,一生画竹无数,咏竹的诗篇也多达二十余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赞扬竹子坚劲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一生贫困,但穷得有骨气,即是以卖字画为生,也不攀高结贵。他在另一首诗中说:“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宁愿不开花,以免招惹那些讨厌的蜂蝶,这是何等的志气啊!
正是这些以竹品喻人品的大量诗篇,大大提高了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唐代以来,不少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愿意在自己所居住的庭院里栽种一些竹子,以显示其人品道德之纯正。连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也说过“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的话。我参观过他在成都的那个草堂,院子里就有一大部分地方栽着一丛一丛的竹子。他那首为保护嫩竹拒不接客的《咏春笋》诗,恐怕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苏东坡更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话,竟把居所里的竹子推到超凡脱俗的高度。《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写过一首歌颂竹子的诗,有两句是:“渐翛翛、半庭竹韵,有声有画”。可见他住的院子里,也栽种了不少竹子。在当代人居住的环境里,对竹子更是趋之若鹜,我们看看有哪个居民小区里,不象征性地的栽种几片竹子啊!有的甚至还将“竹韵山庄”、“竹韵山色”等冠为小区的名字。
可是,我设想的“植数丛翠竹“于院内,并非为了赶这个时髦。上面这些颂竹的诗词,我在年轻时大多都已读过,对竹子的怜爱之情也确实早已植根心灵深处,但却从没想到把竹子栽到院子里的事。因为我心知:我不是贪官,无需用几丛竹子以表清白;我也不是旧时的文人骚客,无需用栽植竹子以装点风雅。真正让我想到“植数丛翠竹”于院内的,是缘于十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月夜竹林闻笛。
那是1996年盛夏。我的老同学、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西北大学教授赵俊贤来宝讲学之后,我按省作协安排送他到汉中紫柏山张良庙景区疗养。那一夜我们就住在紫柏山林海中的一处招待所内,夜深人静之时,远处的林涛之声令我难以入睡。我披衣起床,趁月光徜徉于院后的竹林,忽闻隐隐传来笛声,驻足倾听,是“春江花月夜”。我不禁暗咏起张若虚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优美歌词。继而再听,这笛声在晕黄的月光之下,竟像幻化成了一股乳白色的流水,时而幽远地在万杆竹节间缓缓流动,时而悠扬地在千万片竹叶上飞快滑过,构成了一个明丽又迷幻的世界,我竟恍惚中忘却了身在何处。这真是太神奇了!我循着笛声找去,原来是一个青年在吹一支竹笛,他说他是音乐学院的实习学生,才学着吹的。
回到寓所,我更觉得神清气爽,毫无睡意。回想,一个学生竟吹出如此美妙的笛声,真是一个奇迹。可是又一想,自己的这种奇幻般的感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记得马克思说过,美妙的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一起创造的。这话不错。我默想起历来所读过的那些赞美竹子的诗篇,竹子那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形态和耐寒、坚劲、不择地而生的品质又萦回心头。啊,我明白了,原来我在竹林中聆听笛声时,已经把对竹子的深深怜爱、敬慕之情暗暗地融进了自己的感受之中。这既是笛声,也是竹韵啊!
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这种奇幻般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怎样才能让这种感觉经常被呼唤起来,以愉悦自己的情怀呢?于是,我就产生了“植数丛翠竹“于院内的想法。我想象,自己坐在小院子里,看着翠竹挺拔的身姿,听着穿过竹丛,滑过竹叶的风声,呼吸着经竹丛过滤的清新空气,那是何等惬意啊!那时,我过去长时间耳旁所听到的污言秽语,胸内淤积的污浊之气,也将随之散去,我也将轻松愉快地度过自己一生最后的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