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节日文章
文章内容页

苦涩的年代,快乐的元宵节

  • 作者: 秦川锐剑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2-11 00:00:00
  • 被阅读
  •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生长于不同年代的人,对元宵节印记着不同的烙印。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到了元宵节,顺手在摊点或者超市买上几袋元宵,全家人就能高高兴兴地过上一个团团圆圆的佳节了。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苏联又趁火打劫逼着还债,内灾外患所致,国内物资短缺,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那时,填不饱肚子的时光,犹如百爪挠心,实在难捱。到了冬季,我和伙伴们一样,天天掐着指头盼过年。祈盼“穿新衣,戴新帽,拜大年,放鞭炮”,祈盼大人发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祈盼着令人向往的元宵节。

    小时候的年味,给人印象极深,过年时除夕下午父亲炖肉的味道,应当是最为诱人的。那时,生产队杀了一头猪,家里分了几斤肉。除夕下午母亲慢悠悠的拉动风箱,添着柴火;父亲俨然一位卫士,守住灶台,严阵以待,生怕锅内的“宝贝”遭受我们的袭击。只见他掀开锅盖,小心翼翼地搅动着锅铲,锅内便发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长年不见荤腥,我们弟兄、姊妹们已经馋到了极点。大家爬在炕沿上,围在灶台边,用贪婪的眼神瞅着那滚动着的肉汁,张开嘴巴狠劲地吸吮着锅内发出的香味,不由得嘴里直流涎水!当父亲把一块肉片送给小妹时,她竟激动得手足无措,我们一个个好不眼红;只有当父亲把那可怜的一点骨头和少许肉汤分给我们品尝时,终于满足了我们过年“吃肉”的奢望!

    除夕晚上,母亲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白面加上玉米面,粗粮细作,烙好煎饼,萝卜白菜中加上少许肉臊子,炒成了几道菜,各样腌菜、红芋块、萝卜丝也上了席面,七大碟子八大碗摆上一桌,为我们张罗了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年夜饭。当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风扫残云般品尝着这难得的美食时,那才真正叫过年呢!!

    很多地方把腊月二十三叫做小年,把正月初一叫做大年。而在我们老家,人们常说“小初一,大十五”,是把元宵节看的比初一过大年还重要的。但是,幼年时代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农家子弟,元宵节无非是一个概念而已;只不过是玩玩莲花灯笼,打打村头的秋千,点一堆柴火燎一下“惶惶”,好年景时能看上一场社火、一场竹马,也会让人兴奋好久的。北方不产大米,那时要想吃上一顿元宵,真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一种念想。

    要说,我过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元宵节,那还是在军营里度过的。

    60年代末,我入伍到了成都军区某部。一下子从生活窘迫的北方农村,来到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新兵连队,米饭可以尽饱吃,一周还可以吃两次面条、两次肉,面对白生生的大米饭,香软酥甜的白馒头,我们恍如隔世,犹如进了天堂。每逢盛满面条的罗锅一抬到队列前,北方新兵就像冲锋陷阵一样,一拥而上抢面条,有人甚至挤掉了帽子,成为当时新兵连队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兵补充到连队后,也经常会受到老兵们的“捉弄”。在西藏高原边防哨卡执勤时,牦牛肉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可老兵却说:“你看印度兵为甚会成为大胡子兵?那是牦牛肉吃多了!”吓的新兵对牦牛肉望而生畏,不敢入口,牦牛肉往往就成了老兵痞子盘中的美餐。在北方,入伍前从未见过变蛋。吃饭时,就大声地喊:“报告班长,鸡蛋发黑,是坏蛋!”班长总会说:“坏了不要紧,拿给班长吃!”此情此景,常会赢得南方兵一阵阵奚落,叫人好丢面子。

    就在这充满团结欢乐的军营生活中,在经历了紧张的训练和艰苦的边防执勤后,我们从西藏边防调防回到成都平原,在四川省犍为县迎来了军营中的第一个春节和元宵节。部队的节日,连队杀猪宰鸡,丰盛的集体聚餐自不必少,电影助兴,班里的茶话会,连队自娱自乐的节日晚会,板报宣传、猜谜、灯展样样不少。连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干部和老兵如同长兄,对大家关爱有加,照顾的无微不至,我们这些新兵这时就会乐不思“秦”,暂时忘却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这一年的元宵节,过的真是别开生面,十分开心快乐!连队的饭堂(会议室)内红灯高挂,张灯结彩。联欢会上,连首长首先为大家拜年祝贺,即兴演讲,激情溢于言表;随后战友们咏歌赋诗,互相祝福,互相鼓励,形喜于色,其乐融融。

    联欢会结束后,这一天最为重要的节目就要开始了:以班为单位改善伙食——包汤圆,自做自吃,欢度元宵节。在包汤圆之前,班长先向我们讲述了元宵节的来历:很久以前人们把汤圆叫做元宵,袁世凯称帝后觉得不吉利,“元宵”不就是“袁消”吗?于是就下令把元宵叫做汤圆。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是把切好的馅子放在簸箕里,在米粉上洒水后慢慢摇成的。而汤团则是南方人的叫法,是将糯米泡软加工成半干的米粉,再用米粉包了馅儿,一个一个用手工做出来的。

    这一天,炊事班长将加工好的糯米粉及馅儿分给各班,馅儿是由绿豆、芝麻、花生米、核桃仁和红糖合成的。我们这些从未见过元宵的北方农村新兵,傻乎乎地睁着好奇的大眼,跟着老兵学习包汤圆。班长先把米粉加入适量的温水和匀揉好,然后拿一点出来撮成小圆球,用手指把圆球的一边按下去,给里面塞上一些馅儿,最后把凹进去的开口捏紧,一个汤圆就包好了。看了班长的示范,全班人人动手,共同努力,不到一个小时,汤圆全部包好了。看着大小不一,洁白如玉,形状各异的“作品”,实在让人忍俊不住;瞧着战友们身上白雪点点,鼻子嘴巴上沾着米粉的奇形怪状,大家彼此取乐,打打闹闹,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

    轮到我班煮汤圆了,新兵加煤烧火,老兵在灶上掌握火候,一班人把灶台围了个严严实实。汤圆终于煮好了,还没等分给大家,馋嘴的小汪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汤圆一口咬下去,烫得他拍手踏脚眼泪直流,惹得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端着亲手包好的汤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真真正正的元宵,轻轻地咬了一口,馅儿慢慢地流到嘴中,黏黏的,沙沙的,甜甜的,味道实在是好极了!品尝着汤圆的滋味,不知是有点烫的缘故,还是心中激动,不由得幸福的泪花遮住了我的眼帘。

    这时,室外寒意依旧,室内却气氛温馨,热气腾腾。班长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像一位老成的大哥,静静地坐在一旁,端详着自己的兵,显得无比开心;几位老兵推杯换盏,就这花生米,喝五邀六,喝得面红耳赤,兴致正浓;小汪高兴地忘乎了所以,把肚皮吃了个滚滚儿圆;一班人忘记了疲劳,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望着大家那兴奋、激动的情景,我也开心地笑了。

    时光荏苒,40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今非昔比,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逢元宵节,走在红红火火的大街上,眼望着玲琅满目、各式品种的元宵,回想起我们青春时期那苦涩的岁月,不由得从心中更加赞叹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实惠!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展望未来祖国的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让我们坚定信念,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携手前进,那么一个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蓬勃向上,民富国强的新中国,就一定会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