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节日文章
文章内容页

清明节后说清明

  • 作者: 夜雨寄白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4-03 00:00:00
  • 被阅读
  • 清明节的前一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来到天竺山烈士陵园进行缅怀英烈祭奠活动。

    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坐在去烈士陵园的校车上,我有种久违了的感觉。

    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然而祭扫英烈却是事隔多年不再有过的了。从地方到中央,虽然年年电视新闻、纸媒都在讲,但也只是提倡要文明祭扫,保护环境,避免引发火灾而已。而今年上级主管部门竟一纸文件,要求各校一定要把祭扫英烈活动付诸行动,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一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的教育。

    看着坐在车上的孩子们,我为上级的决定拍手叫好,也为孩子们感到庆幸。然而仔细地瞧瞧围坐在我身边的孩子,却发现他们的表情特别:表面上端坐在车上,默默不语,但内心里却是异常兴奋,被压抑的情感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是啊,难得一次离开校园,不必再坐在教室里埋头于书本,能不高兴吗?

    走进烈±陵园,别说学生,年轻的老师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同学们左顾右盼,指指点点,小声议论交谈着,队伍不再是那么整齐有序了。在带队领导及老师的指挥下,队伍终于整齐地排列在了烈士墓前,紧接着祭奠仪式开始。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全体师生恭敬的向烈士墓默哀三分钟。我赶紧举起相机,站在烈土墓的台阶上,从正面拍了几张照。然后迅速地跑到队伍的后面,想拍下几张从后面看全体师生弯腰鞠躬的画面。然而,当我调好焦距就要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我迟疑了。因为透过镜片,我看到了我自认为在这种时刻,与这种场合不协调的东西:穿着时尚的女教师;女学生的红裙子;学生低着头窃笑,甚至相互打闹。任何细节,微小的一举一动,可以躲过老师的目光,却逃不出我的相机镜头。三鞠躬瞬间就完成了,很遗憾我却没有留下永久的纪念。

    接下来是全体同学面对烈士墓进行庄严的宣誓,我又一次举起相机对准了全体同学。当我按下快门将这激动人心的画面定格以后,心里总觉得不够完美,画面里缺少点什么。我将刚才拍摄的画面重放仔细端详,画面里缺少一种色彩:鲜艳的红领巾,那是用烈士殷红殷红的鲜血染红的,如今却用一枚小小的徽章替代了。而且我还觉得,同学们的宣誓声显得底气不足。仪式的最后是向烈土墓敬献小白花,同学排成纵队缓缓向烈士墓走来,我很快选择好了拍摄的最佳位置,想从不同角度抓拍下一组组感人的画面。没想到抓拍这一组镜头,却成了我自学拍照以来最辛苦最累的一次,偏偏那天天气又挺好,晴空万里,气温偏高。我一边按快门,一边却在大声地叫嚷:不可以笑,严肃点!花不可以乱抛,要用双手轻轻地摆放上去!结束后,我满头是汗。

    坐在回校的车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回忆起逝去的一幕幕。

    30年了,一直都没去过天竺山烈士陵园,而我曾经还在烈士陵园附近的天竺山小学工作过。即使身处在学校,且离烈士陵园只一马路之隔,也没去祭扫过一次,不知从何日起人们淡忘了。清明节前往烈±陵园扫墓,对于我来说,真是记忆忧新。

    每年的清明节,学校就组织全校同学前往烈土陵园祭扫。那年代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老师仍要求我们穿戴整齐。因为家里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兄长穿不得了我捡来穿的。这样重大且重要的活动不参加,会觉得是终生的遗憾。故每年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帮我从邻居那里借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让我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不会感到失落。

    记得有一年,邻居家那孩子恰好与我在同一时段去扫墓,没借到他们衣服,我便痛哭流涕的在地上打滚,半天不肯起来。那年代,我们这些读书的孩子就能像现在的孩子一样穿上统一的校服该多好啊!

    当我们穿着整齐,佩戴好了鲜艳的红领巾,手拿一朵纸折的小白花,走大街穿小巷徒步来到烈士陵园时,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心情沉重,默默无语。当我们列队站在烈土墓前,雄壮宏伟的《国际歌》奏响时(那年代还没有专门的哀乐),我们就会想起老师给我们讲过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浮现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胸口堵机枪,邱少云不怕烈火烧身等一幅幅革命英雄为国捐躯的身影。“悲壮的乐曲,雄壮的呼号声,响彻整个陵园,久久地回荡在天竺上空。那场面非常的壮观,那情景非常的动人,那声音非常的激昂。那个年代,这声音,这情景,这场面,足以让你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我虽然是个“狗崽子”,但肤色还是黄的,还是华厦民族的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还是中华民族的血液,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是共产党的教育。每当这时刻,我都会发自内心的激动一番。这是我在拙作《天籁之音》曾经写下的片断。

    第二天恰逢清明节,且天气又很好,我与家人准备坐公交车前往市郊黄陵公墓,祭扫我逝去的祖辈亲人。

    公交车挤得不得了,我这把年纪上车后根本无法入座。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后,车上是交谈声,通话声与手机响声连成一片,仅有的一丝丝怀念亲人之情绪都被淹没殆尽。一路上车水马龙,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来来往往,简直无法前行。车子艰难地行至离黄陵公墓还有5公里处,再也挪不动半步,于是我和家人只好下车步行。

    终于来到了黄陵公墓。陵园广阔庞大,占领了好几座山头。入口处人山人海,摆满了卖纸钱蜡烛香及鲜花的摊点,祭扫的人们穿戴花枝招展,完全可以与那些待卖的鲜花媲美。停车场、空闲地到处是车。抬头望一眼山头,满山都是人,招呼声、吆喝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浓烟像黑蘑菇云似的遮天敞日,好一番热闹之情景。九泉之下的魂灵们大概也希望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吧,因为它们太寂寞了!而且活着的人看望它们的次数也太少了!

    与家人买好祭扫时该用的物品,来到了老娘的墓前。简单地为老娘的坟墓清扫一下之后,我点燃了蜡烛,手执三柱香,给老娘磕了三个头,然后开始了与老娘的对话:

    老娘,不孝之子今日看您来了。请原谅孩儿没能为你买下一块若大的坟地,因为儿以为,你虽然为孩儿,为这个家族,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很多,勘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但你乃是一位平凡之人。人不朽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那埋在地底下的一堆尸骨。更何况儿的经济能力有限,没有能力也不想摆阔。孩儿今天也没开车来,车是有,但不想凑这个热闹。孩儿今天为你烧的纸钱,有人民币也有美金,还有金元宝,想你在阴曹地府也够用了,倘若你真能收到的话。儿没为你买别墅,买汽车,买电视等等,若你真需要的话,你收到孩儿为你烧的那些钱也足够花的了。孩儿也没为你买一串长长的鞭炮,让鞭炮声震动山谷,让所有前来扫墓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您这儿,然后你就觉得很风光,很荣耀,这不符合老娘你生前的为人。

    按孩儿现在的状况,比30年前好多了,但孩儿从没忘记你的教导,保持勤俭持家的家规,不变勤劳朴素的家风。老娘,孩儿觉得对不住你的,是孩儿曾许下要将你饱经风霜的人生,你和父亲凄美悲壮的爱情,写成书传给后人,但由于孩儿的贪玩,至今没有完成,但请你相信,孩儿一定会了却心愿,因为您的故事是照亮这个家族的一盏明灯!

    祭扫完后,我与家人仍是坐拥挤的公交车回家,尽管车上还是那样嘈杂,但却不再妨碍我追忆过去。孩提时代的我们,从小就跟随父母祭拜祖宗,虽然那时还很稚嫩,不谙世事,但看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祖坟前伤心落泪,喋喋不休地与逝者交谈的情景,也不由得感动难过,肃然起敬,对老祖宗怀着几分敬重之心。而今却再也看不到从前的情景了。是啊,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世道也变了,变得看不清道不明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把先辈们当作镜子,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

    突然想起《弟子规》里的几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几句的意思是,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里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在他的《易经的智慧》一书中说:“孔子在实施教化的一个最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作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的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ˋ敬ˊ字。”

    他还说:“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ˋ抬头三尺有神明ˊ,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已,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

    如今这年代,人们好像没有什么可忌讳的了,今年的清明节让我真的弄不清了。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是介子推留给重耳的诗句,他是不是也留给了今人?不知何日才能让这个世道清澈明净,月夜清明。让每一个人都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