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题记
“你爸每次都跟我抱怨他话没说完你就把电话挂了。”这是我母亲私底下常跟我念叨的一句话。仔细想想,其实是我父亲从来不说类似“再见”这样的话,好似每次让我误以为话题的结束语都是“好,好,恩”,让人分不清是不是该挂电话。
起初听到母亲念叨这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哟,大老爷们儿也开始矫情了,又不是小孩儿。但慢慢的,更多的,是一种内疚。
我第一次发现我父亲开始变了,是在我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晚自习放学回家,他就呆坐在沙发上,翻着他自己小时候的合照,委屈的笑着对我嘀咕了一句:“我没有爸爸了,爸爸没有爸爸了,都还没跟他好好的说句再见……”那一瞬间,我发现高大威猛的老爸,腰板儿没以前那么直了,短短的板寸也能看出雪白了。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我只知道我从小到现在,只要一梦见爸爸或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会哭醒。他那简短的几个字,看似轻巧的语气,是在表达着软弱与难过吗?不是的,我想这是一种充满落寞的依赖。他是在告诉我,他需要我,他能依赖的,只有我。那时起我便发现这个从小在我面前坚不可摧,铜墙铁壁般的人,一下子变老了,也一下子,变小了。他对我所有的抱怨、唠叨、没话找话,都是一种不舍。那是我第一次领悟到亲情所给予的责任:我应该保护这个男人。
当今社会现在呈现出一种大的趋势:子女在外挣钱,父母留在家变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又甚至是,子女就在同一个城市,却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大概在我们20岁以后,能留给父母的回忆都已少得可怜。我们这一代人,不少人如此。
我选择这份工作之后,曾一度让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们,却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父母亲的诉求,我想这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最熟悉父母念叨的一句话:“我们什么都不要,你平安回家就好”。我也曾经进入过一个误区:我要努力的挣钱,努力的表现,我要靠自己送他们多贵重的物品,带给他们多好的物质享受。因此我大学开始就独立在外实习、兼职,他们一年到头也见不了我几次。正式工作后才发现;我所获得、所给予的,永远比不上我所亏欠的。
曾听过一位文人讲述过其自身的一个故事,大概是说他母亲今年60岁,如果活到80岁,他一年回家两次,那么这辈子他们还能再见40次。如果一年回家一次,那么这辈子只剩下20次了。人生已经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做着减法,试图带走我们最希望永存的他们。我们每一次的相见,都变成一种追赶。那么,你开始追了吗?
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赡养父母的重担得我们一人承担,但是赡养父母,不应该是给予他们金钱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社会,独自生活,而应该是我们陪伴他们,参与他们,共同去创造生活。就像曾经他们陪我们长大一样,我们也应该参与他们的衰老,适应他们的步调。而不是嫌弃他们走得太慢,而不是嘲讽他们追不上你,而不是眼睁睁的看着,好似我们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应该明白,在你活得人前光鲜亮丽的时候,父母或许仍旧在为了你,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陪伴我们成长,将我们托举到更高的地方,我们也应该耐心的告诉他们世界的变化,带着他们去看看我们眼中的奇妙,给他们最紧、最温暖的拥抱。
应该是我们,追上他们。
直到现在,每一次我要外出工作时,父母永远在安检口外等待着,直到看不见我,才会转身离开。而我,即使知道他们在注视着我的背影,也仍旧不敢回头。我害怕每一次四目相对的离别。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我在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不要说再见。但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该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彼此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不应该是留下他站在小路这头,看你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处,却无能无力。
你得追,你就得追,你还得跑着去追。追上他们变老的速度;追上他们逐渐离开的脚步;追上日益减少的回家次数;追上日近黄昏的时光,告诉他们,你有多么感谢曾给予你的一切;告诉他们,你有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告诉他们,我会一直陪伴不再再见;告诉他们,不要怕,您慢慢走,我正在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