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车随路转,渡口的影子若惊鸿一闪而过。阳光灼灼,野渡无人,只有大船兀自匍匐着休息,被烈日晒蔫了似的。虽是雨水丰沛的季节,这个河段水位并未上涨,仍是一副细瘦的模样。我以为大船并不动,只充当浮桥的角色。
船是要摆渡的。
哦。这么说水域应该蛮宽,只是岸高而蜿蜒,看不见全貌吗?
车能停一下吗?
不能。这贴崖壁修建的公路并不宽畅,何况车来车往,极不安全。
我们不能从这个渡口直接过河吗?车行出很远,我对渡口仍念念不忘,曾经读过的所有关于渡口的故事都涌现出来,伤感的或风情的,悲苦的或沧桑的,当然也不乏豪迈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比如叶紫的《古渡头》,比如晋献公的假虞灭虢,比如刘邓大军的强渡黄河。
二
渡口大多位于荒郊野外,不适合女人抛头露面。更何况,摆渡是力气活。也有人说,摆渡,很轻巧啊。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不知摆渡是否跟开车一样,只需转动一下方向盘。但我想应该没那么容易,天有不测风云,难免要和小风小浪搏斗一下。这么想来,虽然摆渡是很有美感的工作,但绝不等同于风摆柳那般悦人眼目。渡口的粗砺正适合男人的狂放,渡口的恶劣也正适合男人的担当。
一茬茬的壮小伙变成了糟老头儿,河道胖了几回又瘦了几回,渡口像一个驼背的老人,缄默着,任风雨沧桑。年轻人谁愿意整天把时间耗在这迎来送往的事情上呢。也许相对而言,这活儿不算累,报酬也低,而年轻人有的是力气,他们是要干大事情挣大钱的。所以,江河日下的老人,深藏起他们曾经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甘地做了生活的配角。渡口和老人一样,只有被需要的时候才被想起。但是,有他们在,人们就会心安。想要过渡了,一声吆喝,天堑变通途。
很长的一段时期,渡口都是一个极热闹的所在。那热闹让渡口充满了活力。可仔细想想,又仿佛一位儿孙绕膝的老人,再花团锦簇都是子孙的,自己有的,只是一眼便望到头的日子。
三
河流是渡口的依托,没有河流就没有渡口。河流是阻碍人们前行的障碍,大河汤汤,气象万千,尤其是彼岸的景致,分明是另一番天地,而旅人却苦于没有凌波微步的本事,只好在此岸踯躅流连愁绪索怀。回环路转,一只渡船忽现——是渡口啊,于是心雀跃如水漂儿。过了河,把彼岸变成了此岸,回首,半江瑟瑟半江红,豪情油然而生。
河不分大小,渡口也不分大小。故乡绕村而过的小河,彼岸是丈高的土崖。出村一条沙石路下到河滩里,大青石排队通到对岸,向左斜斜打出一条土路攀到岸上。于是,这个所在便热闹起来,洗衣服洗脸的,淘麦子洗菜的,挑水喂猪的,歇脚聊天的。虽然没船,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小小的渡口呢。不过,那都是记忆中的情形了。现在,河水断流,河道荒芜,渡口,也作古。
有船是渡口,无船也是渡口,只要那个所在适合过渡。离家十几里地有条挺大的河,但没有渡船,只有一条很敷衍的桥,每次过河,都会湿了裤脚儿,都会灌一鞋子的沙。可是归来的人还是掩藏不住的喜悦,一边磕着鞋里的沙子,一边说:白河的沙可真细,真白!然后跟你讲那个桥头的人如何多,过河的人怕湿了裤子踮着脚走打了个趔趄差点摔跤多么可笑。
四
渡口是河流的眼睛。安于一隅,却阅尽世间沧桑,宠辱不惊。少小离家的凄惶,荣归故里的风光;携夫将雏走娘家的幸福女子,走投无路投奔亲人的不幸女人;官员的睥睨一切,富贾的志得意满;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瓜洲江上的风尘女子……数不尽的悲欢离合,不过像那岸边的一粒沙子,浪拍一下,便去了,无影无迹。
摆渡人一肚子故事,世相百态,人情冷暖,林林总总,不比那江那河的内涵少,但他们更懂得什么时候对什么事该保持缄默。因为,有时候那一张口的真相,却足以翻江倒海,令人家破人亡。如《边城》里的老船夫,“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其实他们比谁都更明白世事,通达事理,当他知悉自己的女儿未婚怀了屯防军人的孩子,那军人对前途无望先殉情而去,女儿顾忌腹中胎儿犹豫不决时,“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那得有多大的爱与胸襟!
无论生活如何待他们,他们都隐忍并接受。但他们的孤独也恰如一江春水。万籁俱寂,一灯如豆,春潮带雨,野渡无人,摆渡人终于可以休息了,但是嗷嗷待哺的日子呢?于是,江枫渔火对愁眠。《边城》里的老人还好,累了的时候有孙女替他撑篙,歇了时有黄狗为他守夜。叶紫《古渡口》里的那老人呢?却只能对着一个滞留的过渡人大哭。更多的时候,他只能把命运的多舛,生活的艰辛,哭给那江那河那鱼那虾听。
五
渡口是水路的驿站,不过比长亭短亭要无情。送人至此,只好临水而立,再不能前行一步。只好说: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渡口》
五里短亭十里长亭一程又一程,较之驿站,渡口以一种更决绝的形态,见证知交半零落,仿佛江水河水,永不回头。
六
百年修得同船渡。文人煽情,这都能归结到“缘”。
在古老的太阳渡,我见过那渡车渡人的船。渡船从对岸“哼哼”着开过来,不堪负重的样子。船上人一律着了黄色的救生衣迎风而立,有来河这边做生意的果农,有戴着太阳帽,衣衫靓丽相貌姣好的女子,有轿车、摩托车。到了岸边,船家抛了锚,系上缆绳,放下一块厚厚的铁皮板,等船不再喘息了,人们依次下船,车子也依次开到岸边的沙土地上,一船的人车,忽地四散了。
从彼岸到此岸的缘分,修了百年,忽地也散了,如风过无痕。
七
大桥飞架,渡口式微。幸存下来的渡口仿佛一条时光通道,一旦踏入,便重回曾经的慢时光:飞驰而来的车子,到了渡口如同见到了德高望重优哉游哉的长者,脱帽微颔,陪尽小心;穿着高跟鞋的现代女子,也仿佛踩了三寸绣鞋一步三摇如弱柳扶风;戴着骑行头盔的男子,幻化为一朵静止的风,要歇歇脚,再飞翔。一切现代的元素到了这里都回归到原始的模样。
渡口的故事读多了,便觉得那个所在也有了人形、人气,有血有肉有情,仿佛长寿的乌龟精。渡船恰似龟背,浮桥一般爬伏,任劳任怨,任人来去。
渡口,一船,一人,一桨,一篙,就成了一个舞台,演绎出无数人间悲欢。